最近,抖音上“我们都是最棒的小羊”这个梗火得不行,其公式是《奇思妙想喜羊羊》的BGM加上一个懒羊羊的表情包,其早期画风是这样的:
有身患重症努力求生存的
有从零开始打破命运枷锁的
有凭借自己努力度过难关的
很温馨,很励志,对吧?大家分享自己身处逆境,却又不断奋斗的真实动人故事,除了上述这些,还有扛着病痛努力生活的,有从高考失利一路逆袭到名校,有白手起家帮家庭偿还巨额债务的,他们都很了不起。
还有些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,比如刚刚迈入社会努力工作、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去医院,这类微小却勇敢的高光时刻值得被记录,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个体都能骄傲地宣告:“看,我做到了!”。
可惜好景不长,这个梗的调门很快就跑偏了。它逐渐演变成了“娇妻文学”与“巨婴文学”的温床,话题下的视频也是画风突变,出现了诸如男朋友上班,我在家看电视,用他的亲密付刷淘宝。
或者是煎鱼烧了塑料铲子依旧最棒小羊,趁老妈不在家爆破厨房的最棒小羊等等等等。这些视频的关键点就在于那种洋洋自得地展示自己“被当成宝宝宠”的姿态——仿佛生活不能自理、将一切责任转嫁给他人,将之视为一种值得炫耀的成就。这种“奶屁文学”式的表达,实在让人有些生理性不适。
从心理层面看,这种行为有点像退行,即在压力下退回幼儿阶段寻求安全感。但“娇妻”/“娇子”式的退行,更像一种“表演”:通过使用幼儿化的符号(如喜羊羊BGM、奶声奶气的文案)、将经济压力等成人责任转移给“爹系男友”/“爹系符号”,并将这种被宠溺的状态作为获取社交点赞的货币。
适度在孩子气的方式中放松本是健康的需求,但长期、表演性地放弃独立人格则十分危险。“小羊”的本意是歌颂成长与勇气。真正的“棒”,是即使害怕也敢于独自走出“羊村”面对世界的挑战,而不是躺在“羊圈”里等待投喂,还把这种依附状态当作人生勋章。希望大家在刷小羊之歌的时候能够发现,靠自己站起来的样子,才是最酷、最值得骄傲的。 别让温暖的励志口号,最终变质成自我设限的催眠曲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