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的BW(BilibiliWorld)展会上,韩国游戏《棕色尘埃2》官方请来的职业COSER“Yasal”凭超高的还原度和极具冲击力的舞台表现成了全场焦点,一度被现场观众甚至网络上的网友刷屏夸奖“降维打击”,被说是“韩国Coser教科书级水平”。作品惊艳全场的同时,却也意外掀起了本土COS圈的很多争议。
一些国内COSER和他们的粉丝不满Yasal“抢流量”“恶意抬高出场费”,甚至对其进行指责、举报,事情很快演变成网络围攻和网暴。还有观众质疑主办方对嘉宾服装、表演尺度和安保流程审核不严,争议一波接一波。
这场风波表面上是一次偶发的跨国竞赛,但实际上也把中国COS圈在职业化、市场化和文化自省方面一堆老问题全都暴露在聚光灯下。
最直观的差距其实是生态环境的不同。韩国、日本等地的头部COSER,背后往往有专门的经纪公司,团队齐全,有造型师、灯光师、舞监甚至法务顾问加持,服装造型、舞台调度、动作编排、衍生周边等方方面面都打磨成“产品级”案例。
国内除了少数头部红人,大多数COSER其实还处在“半业余”阶段:服装和妆造多靠本人或亲友帮忙,宣传后期也是手工DIY,收入渠道不稳定,缺少专业分工。于是,当职业选手登场,本土选手自然压力大。
而另一方面,对于BW这种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二次元展会来说,不少COSER希望能站C位。一看韩方嘉宾几乎碾压式吸睛,某些COSER内心难免生出落差,一时间在网上情绪化地喊“抢饭碗”“拉高市场价格”,最后把矛盾激化成举报、互撕甚至更极端的行为。
再说产业链问题。国内大部分展会机构或者活动方一直把“流量”、“打榜”当成评判COSER价值唯一标准,结果许多专攻手工、注重表演的COSER因为粉丝数不多,赚不到多少报酬,而那些靠颜值营销、甚至靠边缘化内容吸粉的COSER反而能卖出高天价出场费。
这一套虚浮的定价和评价体系在Yasal这样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的海外嘉宾出场时就彻底崩塌——因为人家无论身价还是水平都摆在那里。不少人于是顺势把矛头转向了“抬高行业价格”,其实现象背后是机制“内卷”到极致,客观反映了国内市场的失衡。
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可忽视。如今粉丝组团应援、玩梗、拉站队简直如同网游开黑,意见对立后,舆论瞬间两极化,理性讨论空间几乎不存在,更多的是喊打喊杀。
说实话国内COSER乱象真的的诊治了,我列表一个老师很厉害,然后自己也是十几年COSER了,身材剧好,肌肉线条很完美,cos的角色也超级还原,算是国内最早一批为爱发电的COSER了。
就因在抖音一些擦边cos视频下面评论一句:人好看但是不还原(已经非常非常委婉了),被其粉丝追骂100多条网暴。
这已经不是低龄化的问题了,这已经是望之不似人了!
事件走向放大后,一些本来属于职业伦理或行业规范的话题,也卷入了性别议题和标签撕裂。部分coser在海外平台发布成人内容,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灰色地带,但作为官方嘉宾,如果没把个人业务和公众身份界限分明,很容易被指“吃两头饭”。
特别是当你在海外平台从事灰色地带的情况下去造谣对方职业COSER模特嘉宾擦边,这件事非常非常不理智!
反观韩国那边,团队对定位和商务边界拿捏得当,反而借“无边缘内容”作为卖点强化了品牌专业度。而当事态进一步升级为“韩援压榨女性劳动价值”或者“歧视女性身体”时,原本职场层面的竞争和文化交流就被性别对立绑架了。
有个别涉事者甚至用“女权叙事”为自身争议行为开脱,其实反而消耗了公共的同情心,也让平权讨论更加艰难。
小编观点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