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你最近有没有刷到这个蓝豆表情,是的没错就是那个几乎横扫某音评论区,抽象表情配上一些逻辑似乎合理但是仔细一想又有些唐的话语,真的是很难让人绷住。
探寻这个梗的起源,它其实是在苹果App Store早已存在的Blue Emoji,这个系列的表情包给人一种颠颠的感觉,符合当代网上冲浪年轻人的精神状态。
起初它在网络上出现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只是在拍摄一些模仿表情的搞笑视频。在表情包热度发酵后,事情逐渐朝向神奇的方向发展了,评论区出现了蓝豆表情包配以诸如“避我锋芒”“王不见王”狂放不羁的台词,同时更多天才网友的创作层出不穷。
在快消时代流量为王的背景下,热度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。一首集此梗大成者《神的说唱》,发布就登上热搜,光某音的相关视频就已经1亿+的播放量,网易云音乐更是150w+的收藏,1w+的评论,堪称现象级音乐。
夸张的热度下,#神的说唱的标签已经成为流量密码,引来了各路博主的翻唱和各路音乐人对这首歌的reaction(录制自己首次观看某作品的反应)。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,给了国外乐评人一点“小小”的震撼,直呼是中国版的Rap God。
同时不少博主都声称在这首歌中找到了共鸣,声称歌曲内容简直是自己的一生“真实写照”(简直是我本人了)。
从专业水平来讲,这并不是一首合格的说唱作品,编曲是偏向于edm,pop舞曲一类简单上头,适合放在club让人摇头晃脑的歌曲。歌词内容大多是集合了网友的评论,但其中倒也是有一两句相对还不错的歌词,甚至玩起了文字游戏。同时作者也是很清楚自己这首歌的定位,或许这句“孤篇压全糖”就是歌手对自己的自嘲。
但作为玩梗抽象、应流量而生的歌它确实足够成功。略显讽刺的是,歌手推出的另一首精心制作的歌曲,却没获得多少关注,或许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,娱乐至死才是最终归宿。
抛开抽象的外表,在小编看来《神的说唱》的爆火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活在“小镇做题家”与“Z世代躺平”的话语夹缝中,通过歌词的“普信”姿态,实现对现实焦虑的逃避式代偿。
歌词中“我闭眼就天黑睁眼就天亮,我不是主角谁是主角”,或许真的潜意识中是对于牛马生活的一种反抗。当你坐在办公室日日夜夜重复工作时,拿起手机刷到这首歌看到歌词时,会心一笑后是否会幻想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。除去搞笑的表情包、洗脑的节奏、抽象的歌词,或许这种幻想的共鸣也是其爆火的原因之一。
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,歌曲应该以流量为王还是质量为尊?
固然大浪淘沙留下的都会是黄金,许多经典歌曲依旧传唱。但问题是在快消时代,除去成名歌手外,小制作人精心制作的歌曲往往流量远低于网络口水歌,被淘一下的机会都没有。所以在行业和时代所迫下,洗脑的、低俗的、蹭热点的口水歌才会层出不穷。
有人会说了做口水歌赚钱了,再去好好做歌呗”,那我问你,多少人赚到钱了还能保持初心,口水歌做的快、来钱快,精心做歌耗费时间、金钱、精力,就算做出来也大概率不温不火,《神的说唱》作者不就是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《神的说唱》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病毒式扩散能力,这种将“普信”包装成“自信”的传播策略,虽能短期内收割流量,却消解了说唱音乐本应承担的社会批判功能,但其也撕开了中文说唱商业化进程中的疮疤。
真正的“说唱之神”不应是符号堆砌的产物,而应像河南说唱之神在《工厂》中所做的那样,在瓦砾中挖掘人性的微光。当创作者放下“天子”的权杖,用麦克风记录真实的生存状态时,或许才能真正触摸到说唱艺术的灵魂。
音乐的终极使命是连接心灵。流量如河流,可载舟远行;质量如河床,决定航向与深度。
最智慧的选择不是随波逐流或固守孤岛,而是用坚实的河床引导水流,让每滴水的力量汇聚成海,相信真正伟大的作品从不用在流量与质量间妥协,因为它们本身已成为时代的心跳。
暂无评论内容